为什么很多人天天临摹,一拿开帖就不会写了,这两个字是问题关键
作为“国粹”之一,书法吸引了很多人来欣赏和练习,相比于京剧、武术,它的门槛相对较低,只要愿意付出努力,往往能收获一定的成果。因此,很多人投身其中。不知道各位书友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,就是:天天临帖,练的时候得心应手,结果一拿开帖就不会写了。
图片
这是一个大问题,因为如果始终做不到“能入帖,也能出帖”,那练得再多也是“绣花枕头”,很难付诸实践。那么,怎么做才能出帖,才能把古人笔法化为己用呢?答案是两个字,一个是“记”,一个是“想”。
图片
也就是说,要先在脑海中把临过的帖记住,尤其是用笔细节,要了然于胸。然后在创作时,再去“想”,想古人是如何写这个笔画的,是如何结字、布局的,然后把它写出来。能做到这两点,就好比拥有了一套“书法程序”,自然会“下笔如有神”。
图片
那么,又应该怎么“记”和“想”呢?明代潘之淙在《书法离钩》中详细说明了如何“记”:“善学书者,其初不必多费楮墨,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,闭目而索之,心中若有成字,然后举笔而追之。字成而以相校,始得其二三。既得其四五,然后多书以极其量,自将去古人为不远矣。”
图片
这就是说,我们没必要一味追求临摹数量的多,而是应该先熟读古人书帖,认真观察,然后默写。写完之后再与原帖对照,开始的时候也许只能写好两三个字,但只要坚持这一方法,就能记住越来越多的字,到最后就能得古人用笔之精髓了。
图片
而“想”的作用就是把你“记”下来的笔法进行融会贯通,并诉诸于笔端。应该怎么“想”呢?南宋姜夔在《续书谱》中说:“余尝历观古之名书,无不点画振动,如见其挥运之时。”
图片
这是说,姜夔在欣赏古帖时,看到用笔的区别和丰富的动作,会不由自主联想到书家在创作时挥毫运笔的状态。我们在临帖时,也要学着在脑中还原作者在写这个字时,他是如何做这个动作的,是提是按,是重是轻,是侧锋还是中锋,是喜是悲等。
图片
所以,如果大家在临帖时能加深“记”和“想”这两个功夫的训练,临帖就不会再“事倍功半”了,面对再难的作品,也能得心应手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